【扶贫群英谱】“牛老倌”刘冬平:赶着牛群去脱贫
2020-07-30 16:48:4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衡东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廖婷婷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308

衡东融媒7月30日讯(融媒体记者 廖婷婷)出生于高湖镇印心村的刘冬平由于眼疾,他十几岁便开始养牛,从最初的养一头牛到最多时养13头牛,贫困户刘冬平通过不断扩大养牛规模发展产业,靠喂牛养活自己、患病的妻子和三个聪慧的女儿,赶着家中的牛群奔向脱贫奔小康之路。

刘冬平出生于1977年,年少时虽家境不好、书念得不多,但他脑子灵光,干起活来特别卖力。17岁那年,恶梦悄然而至,刘冬平的眼睛先是有些模糊,转而越来越严重,看人看物也不清晰,走路更为不便。

为了给刘冬平看病,他的父母四处筹钱寻医问药,但终究因为贫穷耽误了治疗,导致他的视力日趋下降,眼里出现的永远只有模糊的影像。“现在眼睛什么都看不到,只有一点模糊的光感。”刘冬平说。

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,刘冬平的世界里却充满灰暗,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他的视野里慢慢褪去。一开始,他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,一度自暴自弃。为了维持生计,他也曾尝试过打工赚钱,但终因眼疾没能继续下去。

2002年,刘冬平在亲友的资助下养了一头母牛,从此他成了村里的“盲人牛倌”。

对于一个双眼近乎失明的人来说,养牛的艰辛异乎寻常。每天早上八点吃完饭,刘冬平就开始赶牛到约2公里远的草地里喂牛,一开始走一趟要花不少时间,摔跤、受伤是常事,现在他对这段路已非常熟悉,走一个来回只要半小时。什么地方有小水沟、什么地方转弯、什么地方草比较茂密,刘冬平都熟知在心,不管刮风下雨,他都会准时出现在他常去的草地上喂牛。

2003年,刘冬平买的第一头母牛顺利产崽。逐渐尝到养牛的甜头后,刘冬平从2007年开始加大养牛规模,用卖牛的钱买母牛进一步繁殖,从当年的存栏5头牛,到最多时的13头,刘冬平一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随着收入逐渐增多,刘冬平娶妻(其妻因病无法劳作)生子,并于2012年建了新房。

2018年7月,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志雄像往常一样在印心村入户走访,刘冬平拉住张队长的手一个劲儿地问:“我要怎样才可以脱贫?”张队长被他自立自强和想脱贫的想法感动了。暗暗下决心,一定要帮助他实现愿望!

回到村部,张队长立马与村两委商讨。第二天,一场由驻村工作队、村两委、结对帮扶责任人、部分贫困户代表等参加的印心村精准扶贫屋场会顺利召开,围绕刘冬平的脱贫措施讨论,大家纷纷献计献策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只有结合刘冬平现有的养牛技术和优势,帮他扩大养殖规模,才能实现如期脱贫和稳定增收。最后,大家一致讨论决定通过小额信贷资金帮助其扩大养牛规模。在征求刘冬平同意后,大家迅速明确分工,张志雄负责政策协调和落实,村两委干部负责牛棚改建,帮扶责任人则负责技术指导。

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,刘冬平家原来的旧房子改建成牛棚,同时新采购买了一头良种母牛。如今他家有7头牛,今年预计能售出6头,每年能通过养牛,稳定收入约5万元。

谈及未来打算,刘冬平表示,自己将利用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补助金,在能力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养牛规模,通过自身努力尽快脱贫致富,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

责编:廖婷婷

来源:衡东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