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东融媒体中心12月3日讯(融媒体记者 邓春高 刘星野)在重庆市酉阳县烈士陵园里,至今仍保存着一副锈迹斑斑的铁镣,它是国民党反动派血腥残杀革命烈士的罪证。1982年4月,铁镣被发掘出来时,是套在一具烈士骸骨的踝骨上,其状惨不忍睹。经考证,这具遗骸的主人就是衡东籍红军师长王光泽。今天《致敬英雄》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进重庆酉阳,探访红军师长王光泽浴血黔东南,浩气贯长虹的英雄事迹。
青山埋忠骨,松柏寄英魂。11月28日,在酉阳县烈士陵园内,酉阳县200多名退役士兵着装整齐,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肃立默哀,向烈士敬献花篮。他们认真捡起落在烈士墓碑前的树叶,用毛巾擦拭墓碑上的灰尘,表达对先烈的崇敬和怀念。退役士兵袁世军告诉记者,每年他们都会自发来这里缅怀先烈,烈士墓及烈士陵园是安葬英灵的地方,他们以鲜血浇筑理想,以生命捍卫信仰,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,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,我们有责任保护烈士墓及烈士陵园的庄严、肃穆、清净。红军师长王光泽的遗骸就安葬在这里。
1903年11月11日,王光泽出生于洣水镇鹤祥村。童年时的王光泽聪慧、惹人喜爱。六岁时,他被本族的私塾老师王世亭收作弟子,在私塾只念了一本《三字经》。因家境贫寒,不久即辍学。8岁给地主家放牛,11岁时外出到衡州府攸县舅父家学木匠。19岁到衡阳道茶陵县腰陂镇做工。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,加入了工会,参加工农运动,开展反封建斗争。一次,王光泽带领镇上的工农群众冲到一户土豪开的杂货铺里,把土豪剥削得来的东西分给贫苦群众。
洣水镇鹤祥村村民王国平是王光泽的侄儿,他告诉记者,那时候是大革命失败,伯父那年就是农历7月份正好回来是祭祖,在家待了大半年。
王国平介绍说,王光泽在家乡期间,一边做木工一边开展革命工作。
洣水镇鹤祥村村民王国平是王光泽的侄儿,他告诉记者,大革命失败后,他伯父在农历7月份回来祭祖,在家待了大半年。他伯父在家乡期间,一边做木工一边开展革命工作。当时,曾有恶霸问他爸爸,衡山有一个王光泽也在那一带做木工,他参加共产党,是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主席,并且把富人的东西都分给了穷人。他爸爸回去后就把情况告诉他祖父,祖父要他父亲不要把这个消息往外传,怕传出去全家不安全。
1930年,王光泽担任茶陵县腰陂镇工会主席兼赤卫队队长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茶陵开展游击战争中,因英勇善战,先后提升为茶陵县警卫营营长、独立团团长。独立团编入湘赣红军主力红六军团后,他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团长。他率团参加了第五次反“围剿”,屡立战功,并迅速成长为湘赣红军的一名骁将,深受指战员的爱戴与信赖。1934年8月,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部队,开始长征,10月26日到达四川省酉阳县的南腰界,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,引起了敌人的恐慌,蒋介石急忙调集重兵向川黔边境压过来。在这种形势下,红军第二、六军团指挥部决定:军团主力迅速向湘西进军,牵制敌人,策应中央红军北上;留下一支队伍坚持黔东特区的斗争,并掩护军团主力进军湘西。留下的约500人,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黔东独立师,下设黔东、德江、川黔边三个独立团,王光泽任独立师师长,段苏权任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师政委。他与段苏权分析敌我形势,率部向西南迂回,在铅厂坝、枫香溪一带寻找战机,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,昼伏夜行,东穿西插,找分散的小股敌人打。不到半个月,独立师经过20多次战斗,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,调动和牵制了敌人,成功地掩护了军团主力向湘西进军。1934年11月10日,川、湘两省国民党军从左右包抄黔东特区的印江县沙子场,企图一口吞掉红军独立师。王光泽带领部队钻深山,穿密林,攀悬岩,避开与敌人正面接触,终于在11月14日甩脱了川、湘两省敌军,到达梵净山区。
随后,黔军李成章旅分三路进攻独立师师部驻扎的护国寺,王光泽指挥部队且战且退,占据有利地形,痛击敌人,迫使敌人狼狈溃退。而黔军柏辉章部在江口民团的配合下,对独立师又形成包围之势。王光泽认为在梵净山难以立足,必须抢在敌人围攻之前撤出战斗。11月14 日,他率部队连夜越过海拔2500多米的梵净山,经松桃县的马槽河到寨英。次日凌晨,出敌不意,突袭孟溪区公所,政委段苏权受重伤,王光泽率领部队折向西南,进入贵州松桃县境内。在新庄遭敌前后夹击,弹药消耗殆尽,他拔出大刀与敌人肉搏战,杀出一条血路,冲出了重围,全师只剩百余人。此时,枪声未止,敌人还在寻找红军。王光泽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,动员大家分散突围,到湘西去找军团主力。行至秀山县上川,不幸被县民团拦捕,认出他是红军独立师师长。驻酉阳龙潭镇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直属第四旅旅长田冠伍闻讯,急忙派出一个连将他押到旅部,并急电向川军头目刘湘报功请赏。田冠伍劝降,设宴招待,夸他能征善战,智勇双全,是难得的将才。他却怒目圆睁,指着田冠伍的鼻尖子说:“我们工农红军,是革你们的命的,你们总有一天会被我们消灭,等着瞧吧!”田冠伍面红耳赤,恼羞成怒,下令对他施以重刑,锁上沉重的脚镣,用两颗烧红的粗铆钉钉死。1934年12月21日,王光泽英勇就义,年仅31岁。
为了永远铭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,1977年1月,酉阳县政府决定修建酉阳县革命烈士陵园,将县城兴隆叉马路、攀家湾等处以及龙潭、涂市、小河等乡镇的烈士迁入此地安葬。1980年8月又重建无名烈士集体大墓。自1949年起,酉阳县人民政府多次组织人员寻找王光泽烈士的遗骸,终于在1982年4月,在离龙潭镇4里地的邬家坡找到王光泽烈士遗骸。当时,铁镣仍套在烈士的踝骨上,其状惨不忍睹,也凸现出烈士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。1983年11月,酉阳县人民将烈士移葬于龙潭镇烈士陵园,建塔立碑,永远纪念。
至1998年,烈士陵园共安葬包括大革命时期、土地革命时期、解放战争时期及解放后牺牲的革命烈士34名。1987年由省、县投资30万元,酉阳县直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及各届人士集资12万元,铜鼓、龙潭水泥厂无偿提供水泥,环城路修建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石料对烈士陵园进行扩建、修缮,于1990年11月建成开园。2004年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第一批保护烈士陵园,2014年3月烈士陵园搬迁工程开始动工,新建陵园108亩,包含革命烈士纪念馆、悼念广场、主题群雕、集体墓。
责编:侯云驰
来源:衡东融媒体中心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5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4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3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22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9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8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7日)
今日辟谣(2025年9月16日)
下载APP
分享到